資料來源:葉慶炳先生《中國文學史》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第十二章詞的初創及晚唐五代詞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十六章?的?起
詞之興起:
一、燕樂的興起,胡樂傳入
- 早期詞之生命主要在音樂歌唱方面,因此詞之興起,亦應就此一方向探索。
- 我國自永嘉之亂以來,胡樂不斷傳入,至開元、天寶而臻極盛。舊唐書音樂志稱:「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此胡夷里巷之曲即為詞之音樂基礎。
二、配合胡樂而歌唱之辭
- 一為為民間文人所撰,今存敦煌曲是也,隨樂曲而長短其句。此類作品充分流露民間生活之喜怒哀樂,有其強烈之社會性。
- 為樂工以詩人作品(特多絕句)入樂,為遷就樂曲不得不調整詩歌之形式。
三、由增添泛聲使詩歌勉強配合樂曲,逐間演變為倚聲填詞。
初唐:
- 已有格式固定之詞調。
- 尊前集載有唐玄宗好時光1首。
- 尊前集載李白詞12首,全唐詩收錄李白詞14首,其中除清平調三首外,均難以置信。
中唐:
- 詞之調子及作者日多,較早作品有
- 韋應物、王建、戴叔倫之調笑令(酒令著辭,可能為小令之起源)
- 韋應物、王建之三臺
- 張松齡、張志和昆仲之漁父詞
- 顧況之竹枝、漁父引
- 元結之欸乃曲等
- 調笑令與漁父詞開始由絕句形式蛻變為長短句。
- 填詞唱和之風,中唐前期已流行於文人階層。
- 稍晚之劉禹錫(41)與白居易(29),為中唐作詞最多之詞人。雖多數未脫絕句形式,但數量與技巧均遠勝前人。
- 劉禹錫憶江南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
西蜀詞與花間集
- 西蜀生活環境之安定繁榮及音樂歌舞之盛,宜於詞之發展。
- 蜀後主王衍與後蜀後主孟昶皆好詞。在君主提倡下,西蜀詞風,乃臻極盛。
- 代表作: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
- 花間集
- 約編成於西元940年,大蜀廣政三年。
- 收錄晚唐、五代詞18家,計500首。除溫庭筠、黃甫松屬晚唐,餘全屬五代。
- 詞集之存者最古。「倚聲填詞之祖」。
- 象徵詞之完全成熟(以小令而言),詞調與作品數量增加。
- 脫離詩之形式。
- 詞家已建立其特有風格。
- 以溫庭筠與韋莊最具代表性。
南唐詞(南唐二主、馮延巳)
- 現存南唐詞僅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馮延巳、成彥雄、徐鉉5家。
- 南唐詞數量雖遠少於花間,而其詞境之高,刻劃之深及韻味之足,則非花間詞所能及,對宋詞之影響,亦遠勝過花間詞人。
- 中主詞僅存4首
- 後主:
- 金陵淪陷,後主開始其悲慘之俘虜生活。在內容方面,國破家亡之悲痛替代戀情歡娛。風格方面,則一掃濃艷輕快之跡,而成悲愴悽楚之音。
- 後主才高情重,才高則思放,情重則語傷。
- 王國維《人間詞話》?:「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 馮延巳
- 其詞雖亦多言閨情離思,但造句用字,俱清新秀美,絕無浮艷輕薄之習,故其風格遠溫而近韋。但用情卻較韋更含蓄深入。
- 王國維《人間詞話》:「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
- 馮煦《唐五代詞選序》:「吾家中正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啟歐、晏,實正變之樞紐、短長之流別。」可見其對宋詞影響之大。
詞之文學史參考: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第十二章詞的初創及晚唐五代詞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十六章?的?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