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范仲淹蘇幕遮

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欣賞


這首詞上片寫秋景,下片寫情,以景興情,詩詞往往如此。 在青色的天空、草木搖落滿地的秋天,江波被吹起陣陣漣漪, 也只有遠在邊疆的詩人,看到這片秋景會隨著漣漪牽動心中無限的思鄉情懷。 黃昏時分,落日將山映照水中,秋水共長天一色,整片大地染滿了詩人的鄉愁。 唯有遠在斜陽之外的芳草,像是無情般的依舊搖曳在夕陽之外。
令人黯然銷魂(心神沮喪好像失去了魂魄)的鄉愁、是旅人漂泊在外的思鄉之苦。 除非是夜夜能有好夢,方能伴人入眠。雖說明月高樓最是容易引人愁緒之處, 切莫獨倚。偏偏在這無法入睡的明月之夜,又令人不知不覺的獨步走上高樓。 ...喝吧!此時時刻也唯有喝酒方能解憂,古人不也說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然而真是如此嗎?酒伴隨著無盡哀愁一飲而盡,卻又全都化成了止不住的相思淚。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這兩句讓我想起了韋莊的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他描寫只有那臺城的柳樹最沒有感情,依然像煙霧似的籠罩在這十里堤上。詩人內心的愁苦,最愛與周遭的景物連結。 看到被染滿夕陽的山水,就像心中無限哀愁一樣的無窮無盡。看到依舊茂密的草木,則變成了心中反面的對照, 被詩人說成是無情,與內心的感受呈現強烈對比。

明月樓高休獨倚:

我們可以看到宋詞裡頭對於「樓」這個建築物的意象,所引發的聯想,經常是 樓→登上高樓→遠望、倚欄→望而不得的愁。例如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又如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而詞人也才會說出:「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樣的話。


宋仁宗時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西夏人稱:「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 南宋朱熹輯錄《五朝名人言行錄》記載,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期間,取才用人,十分嚴謹,當他審查各路監司名單,發現其中有不適任的人選,立刻一筆勾去。一旁大臣忍不住勸他:「一筆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則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指豈可為了一家榮祿,換來一路百姓遭受危害?寧可讓那一家哭,也不可造成百姓被惡吏一路荼毒。
范仲淹是如此用人嚴謹,堅持不苟,然而這首詞抒發思鄉情懷,竟如此充滿感情,完全無法讓人與歷史所記載的事蹟聯想在一起。 不過詞在當時本是最被用來抒發內心溫柔情感的文體,無論是像范仲淹這樣不避權責、直言敢諫的好官, 還是陸游、辛棄疾這樣能在沙場立戰功的愛國英雄,或是像蘇東坡這樣的千古風流人物。 遇到了詞,就像李清照那樣,總呈現出他們柔美的一面。也許這跟詞在當時配合音樂產生,詞的內容與曲本身的調性多少有些關係。 總不能把很哀傷的曲調,填上歡樂的詞拿來唱吧。當然日後詞這樣的文體在脫離「倚聲填詞」一途,脫離音樂, 逐漸變成詞人純文學的書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不過綜觀北宋詞給人的感受,大多是較詩來得情感豐富些。


另外,元‧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應脫化自本詞。

2012年11月7日 星期三

詞的興起--(整理自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資料來源: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


廣義的說,詞就是詩。比起詩來,詞與音樂發生更密切的聯繫。在初期,詞只是音樂的附庸,與樂府詩很相近似。不過古樂府多為徒歌,後由知音者作曲入樂,而詞是以曲譜為主,是先有聲而後有辭的。
詞之別稱:曲子詞、詩餘、樂府、長短句。


一、詞的起源與成長


詞的產生:


詞的產生有兩說:「出於樂府」、「變化自唐代近體詩」。此二說均以詞有兩個要素「詞本身的性質是詩」、「詞的功能是音樂」。詞對音樂的依賴性更大,以樂調為主。詞反而比詩更整齊與更嚴格。

由詩到詞的過程:

  1. 在歌唱的時候,為配合樂譜長短曲折,便使用和聲與泛聲,補足詩的文句的不足。
  2. 要等到如沈括所說「唐人以詞填入曲中,不復用和聲」的時候,詞的形體才正式成立。正如朱熹所說「逐一聲添個實字,遂成長短句」。
  3. 真正的詞「夫詞寄於調。字之多寡有定數,句之長短有定式,韻之平仄有定聲,杪忽無差,始能諧合」(詞譜序)
  4. 音樂效能的要求增加了,樂譜與歌詞漸漸接近而聯繫起來,於是便有人依樂譜來製作歌詞,這便是後人所謂填詞。

詞體萌芽的年代:

  1. 漢、魏的樂府詩,雖與詞的性質有些近似,但在調與字方面,完全沒有定格定數的形式,算不得依曲折填詞,只能算是因詩入樂。
  2. 齊、粱間之小樂府(南朝是詞的萌芽時代),句法字數確有一定的形式。但還保存樂府詩的一部分遺形。還不能算是嚴格的詞。可看成是由詩入詞的過渡形式。
  3. 隋唐初年為詞的醞釀時代。文人、伶人均已能依曲填詞
  4. 等到劉禹錫、白居易各家的作品出來(一面是音樂的,一面又是詩的),詞體才正式成立,詞才在韻文史佔有地位。

詞的成長與進展(中唐):

  1. 中晚唐時代詞迅速地成長起來,一面是與唐代音樂的關係,更重要的,是由於商業城市的社會生活基礎。
  2. 外樂大量傳入,盛行於朝廷,並廣佈於民間。唐書音樂志:「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
  3. 巷樂曲雖是悅耳可聽,但其詞句卻很粗野,於是文人就達時候產生了改作或是效作新詞的動機。外樂民曲錯雜流行於世,對於詞的成長,有很大的影響。
  4. 詞是配合歌舞的曲詞,是樂工、歌女所唱的,它們一面適合宮廷、豪門、富商的需要,同時也符合廣大市民的需要。
  5. 詞起于民間,萌芽很早,但到了中晚唐才興盛起來,商業經濟發達和城市生活繁榮是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的。

唐代詩人的詞:

  1. 李白:尊前集收12首(連理枝1、清平樂5、菩薩蠻3、清平調3);全唐詩收14首(除清平樂、清平調8首外,還有菩薩蠻1、憶秦娥1、桂殿秋2、連理枝2)。但除清平調3首七言外,在他本人的集中和樂府詩集內,都沒有這些作品。
  2. 8世紀下半期,詩人填詞的風氣開始了。依著胡夷裡巷的曲譜而作長短的人,也漸漸地出現了。如張志和、張松齡、顧況、戴叔倫、韋應物諸人,都有了依曲折為長短句的詞。最有名的是張志和的五首漁父詞(見尊前集),又名漁歌子。
  3. 張志和:最有名的是五首漁父詞(見尊前集),又名漁歌子。充人地表現出他的熱愛自然的人生觀,對於自然景色和漁父生活,作了非常生動的描寫。
  4. 劉禹錫與白居易是詞體文學的有力推動者。詞到這時候,經了許多先驅者的努力,從事這工作的人日眾,詞調也日益加多,作品也日見優美了。白居易有憶江南三首,劉禹錫有憶江南二首。這種作品一面是有音樂的效能,同時又有藝術的價值。詞要到這時候,才能離開詩獨立起來,成為一種韻文的新體裁。
  5. 劉禹錫作憶江南時,注雲:“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折為句”,這是詩人依曲填詞的第一次自白。


二、敦煌曲詞


文士不重律,樂工不重文,音律與辭章分離


在詩人正式填詞之前,詞已在民間流行。它們主要的目的,是在入樂與歌唱,所以在辭句上免不了俚俗。詞之中,雖有顛倒重複,下語用字,雖是傖寧不雅,然那些卻正是民間文學的本色。因為在文字上有這些缺點,詩人們才起來潤飾。在文學史的研究上,這種顛倒重複、傖寧不雅的民間作品,正是詞的來源,有很重要的意義。

敦煌石室發現的民間詞


敦煌曲詞,代表一個很長的時期,大約產生在八世紀到十世紀中期這一個階段。因為這些作品來自民間,內容非常豐富,反映的社會面非常廣闊,特別是商業城市的生活面貌,反映得更為鮮明。如妓女的苦痛和願望,商人的生活,歌妓的戀情,旅客的流浪,都表現得非常真實。同時,它們也描寫征人離婦的哀愁,邊區失土人民的愛國思想,以及黃巢起義的歷史事蹟,極富於現實意義。
到了晚唐,填詞的風氣更是普遍了,藝術性也提高了,詞調也增加了。詞體文學,呈現著蓬勃發展的現象。杜牧、段成式、鄭符、張希複都填過詞,那些作品雖較為平庸,但到了皇甫松、司空圖、韓偓、唐昭宗(李曄)們的作品,現出明顯的進步。


三、晚唐詞人

到了晚唐,填詞的風氣更是普遍了,藝術性也提高了,詞調也增加了。詞體文學,呈現著蓬勃發展的現象。杜牧、段成式、鄭符、張希複都填過詞,那些作品雖較為平庸,但到了皇甫松、司空圖、韓偓、唐昭宗(李曄)們的作品,現出明顯的進步。

溫庭筠(字飛卿,812-約870)

  1. 士行塵雜,不修邊幅。能逐弦吹之音,為側豔之詞。(舊唐書文苑傳)
  2. 文筆美麗,又善於音樂。因常了入于歌樓妓院,對於歌妓們的生活情感,有了較深的觀察和體會,對她們悲慘的命運,寄予一定的同情。同時又吸收民間歌曲和民間語言的養料,提主了他的藝術技巧。
  3. 詞的內容,是非常窄狹的,主要是描寫歌妓們的苦悶情緒和追求真誠的愛情以及美好生活的願望,特別是善於描摹女人們的細緻曲折的心理變化。但文字非常華豔,令人感到一種典麗的富貴氣和庸俗的脂粉氣,這正是城市物質生活的鮮明反映。但在這些華豔的色彩裡,卻隱藏著被壓迫的歌妓的苦痛和哀愁。
  4. 溫詞有金荃集,蓋取其香而軟也。(孫光憲北夢瑣言)
  5. 詞壇重要地位
    • 溫氏以前,詩人雖有填詞者,但都以詩為主,把填詞只當作一種嘗試,故作品不多。溫氏雖也以詩名,他卻是一個專力填詞的人,詞的成就,在其詩之上。詞到了他,形成了一種正式的文學體裁,在韻文史上離開了詩,得到了獨立的地位。
    • 溫氏以前的詞,無論形式風格,多與詩相近似;到了溫庭筠,在修辭和意境上,才形成詩詞不同的風格,詞律也更趨嚴整。
    • 他是詩詞過渡期的重要橋樑。由於他在詞上的創作與成就,成為晚唐詞人的代表,開展五代、宋詞發展的道路。前人稱他為“花間鼻祖”。(見王士禎花草蒙拾)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晚唐五代詞--(整理自葉慶炳中國文學史)

資料來源:葉慶炳先生《中國文學史》

詞之興起:


一、燕樂的興起,胡樂傳入


  1. 早期詞之生命主要在音樂歌唱方面,因此詞之興起,亦應就此一方向探索。
  2. 我國自永嘉之亂以來,胡樂不斷傳入,至開元、天寶而臻極盛。舊唐書音樂志稱:「自開元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此胡夷里巷之曲即為詞之音樂基礎。

二、配合胡樂而歌唱之辭


  1. 一為為民間文人所撰,今存敦煌曲是也,隨樂曲而長短其句。此類作品充分流露民間生活之喜怒哀樂,有其強烈之社會性。
  2. 為樂工以詩人作品(特多絕句)入樂,為遷就樂曲不得不調整詩歌之形式。

三、由增添泛聲使詩歌勉強配合樂曲,逐間演變為倚聲填詞。


初唐:


  1. 已有格式固定之詞調。
  2. 尊前集載有唐玄宗好時光1首。
  3. 尊前集載李白詞12首,全唐詩收錄李白詞14首,其中除清平調三首外,均難以置信。

中唐:


  1. 詞之調子及作者日多,較早作品有
    • 韋應物、王建、戴叔倫之調笑令(酒令著辭,可能為小令之起源)
    • 韋應物、王建之三臺
    • 張松齡、張志和昆仲之漁父詞
    • 顧況之竹枝、漁父引
    • 元結之欸乃曲等
  2. 調笑令與漁父詞開始由絕句形式蛻變為長短句。
  3. 填詞唱和之風,中唐前期已流行於文人階層。
  4. 稍晚之劉禹錫(41)與白居易(29),為中唐作詞最多之詞人。雖多數未脫絕句形式,但數量與技巧均遠勝前人。
  5. 劉禹錫憶江南自注:「和樂天春詞,依憶江南曲拍為句」

西蜀詞與花間集


  1. 西蜀生活環境之安定繁榮及音樂歌舞之盛,宜於詞之發展。
  2. 蜀後主王衍與後蜀後主孟昶皆好詞。在君主提倡下,西蜀詞風,乃臻極盛。
  3. 代表作:後蜀趙崇祚編「花間集」
  4. 花間集
    • 約編成於西元940年,大蜀廣政三年。
    • 收錄晚唐、五代詞18家,計500首。除溫庭筠、黃甫松屬晚唐,餘全屬五代。
    • 詞集之存者最古。「倚聲填詞之祖」。
    • 象徵詞之完全成熟(以小令而言),詞調與作品數量增加。
    • 脫離詩之形式。
    • 詞家已建立其特有風格。
    • 以溫庭筠與韋莊最具代表性。

南唐詞(南唐二主、馮延巳)


  1. 現存南唐詞僅中主李璟、後主李煜、馮延巳、成彥雄、徐鉉5家。
  2. 南唐詞數量雖遠少於花間,而其詞境之高,刻劃之深及韻味之足,則非花間詞所能及,對宋詞之影響,亦遠勝過花間詞人。
  3. 中主詞僅存4首
  4. 後主:
    • 金陵淪陷,後主開始其悲慘之俘虜生活。在內容方面,國破家亡之悲痛替代戀情歡娛。風格方面,則一掃濃艷輕快之跡,而成悲愴悽楚之音。
    • 後主才高情重,才高則思放,情重則語傷。
    • 王國維《人間詞話》?:「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5. 馮延巳
    • 其詞雖亦多言閨情離思,但造句用字,俱清新秀美,絕無浮艷輕薄之習,故其風格遠溫而近韋。但用情卻較韋更含蓄深入。
    • 王國維《人間詞話》:「馮正中詞雖不失五代風格,而堂廡特大,開北宋一代風氣。」
    • 馮煦《唐五代詞選序》:「吾家中正翁,鼓吹南唐,上翼二主,下啟歐、晏,實正變之樞紐、短長之流別。」可見其對宋詞影響之大。

詞之文學史參考:


中國文學史(袁行霈)第十二章詞的初創及晚唐五代詞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十六章?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