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欣賞
這首詞上片寫秋景,下片寫情,以景興情,詩詞往往如此。
在青色的天空、草木搖落滿地的秋天,江波被吹起陣陣漣漪,
也只有遠在邊疆的詩人,看到這片秋景會隨著漣漪牽動心中無限的思鄉情懷。
黃昏時分,落日將山映照水中,秋水共長天一色,整片大地染滿了詩人的鄉愁。
唯有遠在斜陽之外的芳草,像是無情般的依舊搖曳在夕陽之外。
令人黯然銷魂(心神沮喪好像失去了魂魄)的鄉愁、是旅人漂泊在外的思鄉之苦。 除非是夜夜能有好夢,方能伴人入眠。雖說明月高樓最是容易引人愁緒之處, 切莫獨倚。偏偏在這無法入睡的明月之夜,又令人不知不覺的獨步走上高樓。 ...喝吧!此時時刻也唯有喝酒方能解憂,古人不也說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然而真是如此嗎?酒伴隨著無盡哀愁一飲而盡,卻又全都化成了止不住的相思淚。
令人黯然銷魂(心神沮喪好像失去了魂魄)的鄉愁、是旅人漂泊在外的思鄉之苦。 除非是夜夜能有好夢,方能伴人入眠。雖說明月高樓最是容易引人愁緒之處, 切莫獨倚。偏偏在這無法入睡的明月之夜,又令人不知不覺的獨步走上高樓。 ...喝吧!此時時刻也唯有喝酒方能解憂,古人不也說了,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然而真是如此嗎?酒伴隨著無盡哀愁一飲而盡,卻又全都化成了止不住的相思淚。
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這兩句讓我想起了韋莊的金陵圖:「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他描寫只有那臺城的柳樹最沒有感情,依然像煙霧似的籠罩在這十里堤上。詩人內心的愁苦,最愛與周遭的景物連結。 看到被染滿夕陽的山水,就像心中無限哀愁一樣的無窮無盡。看到依舊茂密的草木,則變成了心中反面的對照, 被詩人說成是無情,與內心的感受呈現強烈對比。
他描寫只有那臺城的柳樹最沒有感情,依然像煙霧似的籠罩在這十里堤上。詩人內心的愁苦,最愛與周遭的景物連結。 看到被染滿夕陽的山水,就像心中無限哀愁一樣的無窮無盡。看到依舊茂密的草木,則變成了心中反面的對照, 被詩人說成是無情,與內心的感受呈現強烈對比。
明月樓高休獨倚:
我們可以看到宋詞裡頭對於「樓」這個建築物的意象,所引發的聯想,經常是
樓→登上高樓→遠望、倚欄→望而不得的愁。例如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又如晏殊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而詞人也才會說出:「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這樣的話。
宋仁宗時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元昊反,以龍圖閣直學士與韓琦經略陝西,號令嚴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稱為龍圖老子,西夏人稱:「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數萬甲兵。」
南宋朱熹輯錄《五朝名人言行錄》記載,范仲淹任參知政事期間,取才用人,十分嚴謹,當他審查各路監司名單,發現其中有不適任的人選,立刻一筆勾去。一旁大臣忍不住勸他:「一筆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則回答:「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意指豈可為了一家榮祿,換來一路百姓遭受危害?寧可讓那一家哭,也不可造成百姓被惡吏一路荼毒。
范仲淹是如此用人嚴謹,堅持不苟,然而這首詞抒發思鄉情懷,竟如此充滿感情,完全無法讓人與歷史所記載的事蹟聯想在一起。 不過詞在當時本是最被用來抒發內心溫柔情感的文體,無論是像范仲淹這樣不避權責、直言敢諫的好官, 還是陸游、辛棄疾這樣能在沙場立戰功的愛國英雄,或是像蘇東坡這樣的千古風流人物。 遇到了詞,就像李清照那樣,總呈現出他們柔美的一面。也許這跟詞在當時配合音樂產生,詞的內容與曲本身的調性多少有些關係。 總不能把很哀傷的曲調,填上歡樂的詞拿來唱吧。當然日後詞這樣的文體在脫離「倚聲填詞」一途,脫離音樂, 逐漸變成詞人純文學的書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不過綜觀北宋詞給人的感受,大多是較詩來得情感豐富些。
范仲淹是如此用人嚴謹,堅持不苟,然而這首詞抒發思鄉情懷,竟如此充滿感情,完全無法讓人與歷史所記載的事蹟聯想在一起。 不過詞在當時本是最被用來抒發內心溫柔情感的文體,無論是像范仲淹這樣不避權責、直言敢諫的好官, 還是陸游、辛棄疾這樣能在沙場立戰功的愛國英雄,或是像蘇東坡這樣的千古風流人物。 遇到了詞,就像李清照那樣,總呈現出他們柔美的一面。也許這跟詞在當時配合音樂產生,詞的內容與曲本身的調性多少有些關係。 總不能把很哀傷的曲調,填上歡樂的詞拿來唱吧。當然日後詞這樣的文體在脫離「倚聲填詞」一途,脫離音樂, 逐漸變成詞人純文學的書寫,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不過綜觀北宋詞給人的感受,大多是較詩來得情感豐富些。
另外,元‧王實甫《西廂記‧長亭送別》:「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應脫化自本詞。